近日,我院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(南通市环境毒理学重点实验室)以“Pulmonary fibrosis: from mechanisms to therapies”为题,在国际知名期刊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》上发表了关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、治疗药物靶向信号通路以及药物递送策略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肺纤维化(PF)是一种慢性、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,以细胞外基质(ECM)过度沉积和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,主要由空气污染、吸烟、衰老、职业暴露、环境污染物和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引发。目前,仅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种药物获FDA批准用于治疗PF,但其副作用和递送效率限制了疗效。该研究综述了PF的致病机制、治疗靶点和药物递送策略。致病机制涉及肺泡上皮损伤、炎症反应、成纤维细胞活化及TGF-β、Wnt、PI3K-Akt和Hippo-YAP等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。治疗方面,除现有药物外,多种靶向信号通路和炎症的候选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。此外,药物递送系统(如纳米颗粒、细胞介导递送和腺相关病毒载体)通过提高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,展现出显著潜力。
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》是医学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之一,为中科院大类二区期刊,影响因子为6.1。
我院预防医学2021级本科生蒋梦娜是本论文第一作者,程德敏老师和赵新元教授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translational-medicine.biomedcentral.com/articles/10.1186/s12967-025-06514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