践行青春梦 环保之路永不止步-记南通大学“垃圾围城,分类突围”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6-07-26浏览次数:554

他们拥有绿的情结,足迹遍布大街小巷;他们满怀雄心壮志,环保信念忠贞不渝;他们说“雄心壮志两峥嵘,谁谓环保志不成”。他们是南通大学“绿色方舟”环保社团成员,是一支绿色的团队,充分展现了通大学子的精神风貌。
 走出课堂,深入景点;社区宣讲,实验展示;冒着风雨,顶着骄阳,这个暑期,因为环保,他们过得不一样。
 (一)从垃圾分类看旅游文明
 夏日的微风氤氲着骄阳,炎热却舒心。为了解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现状,5-7日,通城涌现出这样一批志愿者,他们实地调研,走访人群,南通客运东站、滨江公园、钟楼广场等或现代或古韵的景点都有他们的身影。同时,志愿者们开展文明告知、文明提醒、文明规劝等志愿服务行动,从垃圾分类的视角宣传,努力营造更好的文明旅游氛围,提升南通文明旅游形象,为环保献出绵薄之力,为心灵留出一方净土。

 (二)环保一百分,欢乐嘉年华
 经过短暂的总结与休整,10日下午,志愿者们来到青草茵茵的文峰公园,在这里开展“环保一百分,欢乐嘉年华”趣味运动会。“我们只是希望让这些小朋友能从游戏中读懂环保的乐趣,环保不仅仅是游戏,而是所有人都应该承担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”,寓教于乐,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。
 活动中,场地不大却到处充满着温情:拉着父母想玩第二次的小帅哥,执着完成任务的姐妹花,水泼一地却笑靥如花的母女俩…希望他们都能伴着快乐,与环保同行,永不止步。

 (三)环保进社区,旧物又新生
 想要达到李清照的“水光山色与人亲,说不尽,无穷好”谈何容易,也许环保非艺术,但却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文明—环保文明。为了使环保文明深入人心并且接力传承下去,13日上午,一场关于垃圾分类的宣教在北郭社区拉开帷幕。
 团队通过讲授垃圾分类知识、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、表演情景剧、小实验等形式,将“垃圾分类、环保从我开始”的意识植入居民心中,鼓励大众共同努力营造美好的社区环境,提高生活质量。看着小孩子们一幅又一幅的纸浆画,仿佛看到了环保文明在神舟大地的萌芽,看到了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,看到了未来能够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通大绿色方舟。

 (四)创意换购,绿色生活
 不要总是叹息过去,它是不再回来的,要理智的改善现在。正如这句话所讲,旧物如同过去,即便像沈从文那样对自己用过的旧物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友谊,但是却仍然要让它适应现在。有一种很好的方法,就是以它的价值换回更有意义是物品。14日下午,志愿者联合北郭社区环保小分队、嘉吉粮油(南通)有限公司,开展 “创意换购,绿色生活”活动。鼓励市民加入环保行列,体验绿色生活。
 淅淅沥沥的小雨并不影响居民以物易物的兴趣,虽然时间短暂,但环保之心常在;虽然环保旅途些许艰辛,但影响必定深远。 

 (五)科普系列课堂之垃圾又新生
 15日,团队在五山社区通过模拟垃圾厂的形式,以“二次皂油”、“妙纸生花”、“环保酵素”三个多彩的实验,将废油、废纸、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处理,用这些不被珍惜的旧物,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生。此举旨在倡导居民垃圾循环利用,世界上没有垃圾,所谓的垃圾,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。

 截至24日,团队已于南通市各大社区、景点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,“模拟垃圾箱”行为艺术、调查研究长江狼山饮用水源地水质,团队以行动践行梦中的绿色之旅…回首这段历程,正如一位同学在最后总结中写的那样:“七月的骄阳,沸腾了我们青春的热血;无悔的选择,辉煌了我们年轻的岁月。我们用环保的芬芳晕染土地,我们微笑的脸庞和飒爽靓丽的英姿,伴随着这短暂而充实的社会实践,定格在时间的长廊中,亘古不变。” 

 后记: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如今被破坏的山水比比皆是,如果有更多的仁者与智者,拾起环保文明的旗帜,那么“渔舟逐水爱山春,两岸桃花夹古津”的恬淡康宁,也就离我们不远了。(何欣雅、陈思璐、王瑞彤供稿)